欢迎访问烟草控制资源中心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阅读排行
新闻中心
《成功戒烟手册》
发布时间:2017/11/01 11:55:26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   分享:

前    言:

 

这是一本旨在帮助有戒烟愿望的人,彻底摆脱吸烟行为的小册子。是由“大连清静成瘾心理咨询中心”,依据对吸烟成瘾机制的全新探索和认定,以及参照多年以来,在解决成瘾问题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心得整理而成。其重点是开启了一条神奇的成功戒烟路径。

神奇在哪里呢?两点,其一:这是一条人人都具有的、隐藏在大脑里的心路。只是以往除了极少数人,凭借自身素养、以及机缘巧合而顺利踏上这条路径之外,大多数的戒烟者由于受错误认知的蒙蔽和误导,很难发现、以及认识到会有这样一条心路的存在。其二、戒烟者只要踏上了这条戒烟之路,无需任何戒烟药物以及辅助设施,成功戒烟就会是一件立即、轻松和愉快的事,从此告别戒烟难困境。

为了清晰、准确地把这条成功戒烟路径分享给大家,手册将这条路径分成了六个站点,每个站点涉及一些相关问题,最后一站是开启回归的大门。或者说,戒烟者只要能够从内心深处认清、并领会每个站点的内容,待走到最后一站时,只需一个迈步,便可以即刻踏回到非吸烟者的行列,成功戒烟。

你以前在戒烟问题上,也许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然而在这里,你只需要拿出摆脱吸烟行为的愿力,再加上认真研读、理解手册的内容,就能够从源头上避开戒烟的痛苦,获得一个成功戒烟的机会。衷心希望手册能够帮助到你。

远离烟草、珍爱生命,祝各位戒烟成功!

大连清静成瘾心理咨询中心 

2017年10月18日

 


第一站:拨乱反正,让戒烟的列车驶入正轨

 

这一站主要介绍《成功戒烟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戒烟原理,以及告知戒烟者,戒烟的当务之急不是行动,而是了解。因为在戒烟的路上,隐藏着一个巨大陷阱,大多数的戒烟者从一开始就深陷其中。

 

吸烟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饭后、宴席一支烟;早晨起床一支烟;如厕一支烟;累了、乏了一支烟;遇到难事、心境不佳一支烟;清闲、娱乐一支烟等等,会很舒心、愉悦。长此以往便有了吸烟能给人带来快感,以及烟草具有让人舒服,或者令人痛苦这样的认知。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的认知,当吸烟者决定戒烟的时候,总觉得戒烟尽管是对健康的一种保障,但也是一种付出和舍弃。另外,由于这一认知把无烟可吸、以及戒烟的不适、难受和痛苦,完完全全地归咎于烟草作用的结果。因此戒烟者会自觉不自觉地依靠意志力,采用对抗、排斥和硬挺这一约定俗成的方式戒烟。

 

然而戒烟者一旦以对抗、排斥和硬挺的方式开展戒烟行动,那他就结结实实地掉进了戒烟失败的泥潭。并因此促成了戒烟难怪象。就是说,戒烟者如果不能够纠正——吸烟能给人带来快感,以及烟草具有让人舒服、或者令人痛苦的作用这一错误认知,成功戒烟就永远是个奢望。那么具体错在哪里呢?

 

先问一个问题:当你在吸食人生第一口烟的时候,是否会觉得烟的味道很可口、抽起来很舒心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还没有听说过,有谁会一开始就喜欢烟的感觉。可是为什么后来又会乐此不疲呢?

 

其实吸烟者在每次吸烟之前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吸烟者之所以要吸烟,是因为如果无烟可吸、或者刻意控制不去吸烟的话,心里就会非常地闹腾和不舒服,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感到极度的难受和痛苦。只是久而久之,吸烟的这一前提被吸烟者逐渐地忽略了而已。

 

比如:中午休息了,非吸烟者可以很坦然地进入到休息状态,可是吸烟者却不行,他还要做件事情,不然就不踏实,也休息不好,那就是在休息之前必须要吸支烟。

 

再比如:即使是一位很懒散的吸烟者,每日里也会很上心地把当天的“干粮”、烟草给备足。尤其是出远门的时候,对烟的储备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原因很简单,就是吸烟者实在无法、以及非常恐惧面对无烟可吸的日子。

 

因此真实的情况是,吸烟者之所以乐此不彼地吸烟,不是因为吸烟让人舒服、或者是令人享受,而是因为吸烟能及时缓解和消除,由于无烟可吸所带来的难受和痛苦,而这也是吸烟所拥有的唯一好处。

 

并且这一好处具有极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即便是面对吸烟的不适感、以及吸烟侵蚀健康、折损寿命等无益的事实,也很难放弃。因为无烟可吸的难受和痛苦,要远远大于由吸烟弊端带来的影响。所以只要无烟可吸的难受和痛苦这个现象一天不消失,这一好处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吸烟也就成了无可奈何的事。

 

在这里有人会质疑:吸烟具有及时缓解、消除无烟可吸的难受和痛苦的这一好处,与吸烟会让人舒服、令人享受这两种提法有什么不一样吗?无烟可吸的难受和痛苦,难道不是烟草作用的结果吗?

 

不一样!因为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必需要纠偏的认知点,也是戒烟陷阱以往藏身的地方,就是无烟可吸、包括戒烟后出现的难受和痛苦不是烟草作用的结果,与烟草没有丝毫关系。就是说,尽管无烟可吸的难受和痛苦是因为吸烟一事引起的,而且吸烟又可以让这一难受和痛苦消失。但是其中无烟可吸的难受和痛苦,却与烟草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好比如下这个事例一样。

 

当有人体检时发现了肿瘤,在等待查验结果出来之前,心中会非常纠结和恐惧。而当被告知肿瘤是良性的时候,纠结和恐惧的心理便会立即消失。此事例说明了,尽管是因为肿瘤这件事让人感到了纠结和恐惧,也是因为肿瘤这件事让纠结和恐惧消失。但是其中的纠结和恐惧,却与肿瘤本身没有丝毫关系。

 

到此引申出《手册》将要明确的第一个重点问题,即如果说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痛苦不是烟草作用的结果,与烟草没有丝毫关系,那么其中的难受和痛苦又是怎么回事?

 

在这问题上,人们普遍的、习惯性的看法一直: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痛苦,是躯体中烟草成分、以及尼古丁缺失导致的结果。

 

然而手册对这一问题的诠释却与大相径庭,认为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痛苦,是由不当心理活动引起的,与躯体中烟草成、以及尼古丁缺失没有丝毫关系。而且特别强调,对这一结论能否正确理解和认同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戒烟的方向和成败。

 

就是说,戒烟者如果是抱着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痛苦,是由烟草、尼古丁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认识,去实施戒烟行动的话,那么其后果就好比一个人的家在东面,为了回家却不停地向西走一样,不仅仅是南辕北辙,而且还会令烟瘾越戒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千千万万个戒烟者,纷纷倒在戒烟路上的首要原因。

 

同时这一问题也涉及到了《手册》的戒烟原理,即首先是从源头上认清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的真相进而构建一条躲避和消除难受和痛苦的通路。当没有了戒烟后的难受和痛苦,吸烟就变得一无是处,如此戒烟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是关于上述结论的具体分析和探讨。

 


第二站谁才是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的始作俑者

 

上一站谈到了《手册》要明确第一个重点问题,即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是由不当心理活动导致与躯体中烟草成份、以及尼古丁缺失无关下面来分析《手册》这个结论,看看是如何得出的

 

《手册》的结论,主要是依据两个现象和一个共识其中一个现象是:停止吸烟就难受,及时吸烟难受感就立即消失;另一个现象是指:有众多的非吸烟者,尤其是那些长期处于恶劣二手烟环境下的非吸烟者,他们并不会因为没有及时吸食到二手烟,而出现不快乐、难受和痛苦;一个共识是指大家都能够认同的一个常识,即我们人绝非是行尸走肉,每一个行为的背后,必然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一个相应的心理活动。

 

于这一共识,禅宗有一个“风幡妙语”公案,解释的更为透彻。公案说:一天六祖慧能云游到法性寺,也就是现今广州的光孝寺,遇到两个僧人指着殿外被微风吹动的幡旗在议论:究竟是风吹幡旗在动呢?还是幡旗自己在动?一个僧人说:当然是风吹幡动了。因为先要有风,幡旗才会动。而另一个僧人却说:我觉得是幡旗自己在动因为动性在幡旗不在风。如果风吹在没有动性的物体上,比如:房屋、巨石等,它们能动起来吗?前一个僧人又说了:不对,是风在动,这个跟动性没有关系。如果没有风在吹的话,即使是一根动性很强的羽毛,也不可能动起来。如此二人各持己见僵持不下。

 

这时六祖慧能说话了:“诸位师父不要争吵,请听我说,这即不是幡旗在动,也不是风在动,而是诸位师父们的心在动!为什么呢?因为世上万事万物的显现,都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个当事人。如果我们不能听、不能看、不能嗅、不能想、不能感知,怎么可能知道风吹幡动?怎么可能知道周围的一切呢?如此风也好、幡也罢,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我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旗在动,而是诸位师父们的心在动。”

 

也就是说,经由这一共识可知,当吸烟无烟可吸、以及戒烟的时候,事实上是同时实施了两件事情:一件是看得见的、停止了烟毒、以及尼古丁向躯体的输入;一件是看不见的、在自己的内心,实施了一个与控烟和戒烟相应的心理活动。显然在这两件事情当中,必然有一件是导致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的根源。

 

而此时,只要这一共识、与上述的两个现象综合到一起考虑,自然也就筛除了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两者都涉及到的,停止烟毒、尼古丁向身体输入这件事。最后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应的心理活动,才是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的出处和始作俑者,与躯体中烟草成份、尼古丁的缺失没有关系。或者说,戒烟难机制的真相,就隐藏在戒烟者的心理活动当中。以上便是《手册》结论的依据和由来。

 

接着再来分析一下,看看以往人们对此问题的结论,为什么会与《手册》有所不同。

 

在这问题上,人们普遍的看法是: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痛苦,是躯体中烟草成分、以及尼古丁缺失导致的结果之所以会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一个现象和一个理论。一个现象是指:停止吸烟就难受,及时吸烟难受感就立即消失一个理论是指: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首先来说说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

 

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创建的。这一理论是基于停止吸烟就难受,及时吸烟难受感就立即消失这个现象依据这个现象,预设了躯体中烟草的某些成份一旦缺失,就一定会引起难受、痛苦感这一结论然后再围绕这一结论,进行了有关的生化实验等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多巴胺、奖赏回路等概念和原理,得出尼古丁具有刺激快感的作用,如若缺失的话,便会引发难受、痛苦感,并产生依赖这样一个理论。

 

从中可以看出,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的预设结论,完全忽视了有众多的非吸烟者并不会因为远离、以及没有吸食到二手烟而不快乐、难受和痛苦这一事实可见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它的预设结论是片面的,并非反映出了事实的全部,充其量只是对一个现象的诠释而已。而如果一个理论的预设结论不准确,那么再精细的研究也不会得出真理性的结果。

 

这就好比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说:有位专家发现,把一只蜘蛛放在实验台上,用手敲桌子,蜘蛛被吓跑了。当把蜘蛛捉回来去掉它的腿再放到实验台上,用手敲桌子,蜘蛛就不动了。于是这位专家依据这个现象,写了一篇逻辑严谨,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的学术报告,题目蜘蛛的听觉器官在它的腿上

 

所以经由分析可知,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和痛苦是尼古丁缺失导致的结果这一结论,与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不可取。

 

然而由于对现象的片面采信,再加上尼古丁依赖、成瘾理论的大力配合人们的戒烟视线被牢牢地拴在了只要戒烟、远离烟草就一定会难受这一认识上,已经成了一种非常固化的主流观念从而将整体的戒烟思路导向了戒烟只能依靠意志力,采用对抗、排斥和硬挺这种顶、扛、熬式的戒烟模式上严重阻碍并污染了戒烟者回归的通路因为这一戒烟模式对于戒烟难来讲,无异于火上浇油。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后面会有相关的讨论。

 

因此要想走出戒烟难困境,顺利摆脱吸烟行为,当务之急是拨乱反正、认知纠偏特别是对“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的难受痛苦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与烟毒、尼古丁无关”这一结论,要多多用心去理解和沟通以确保戒烟的列车,能够驶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三站:戒烟的对象目标和任务

 

前两站分析并得出了: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是心理活动作用的结果,与烟草无关这一结论然而心理活动又是如何作用

 

为了进一步解开真相,在探讨“心理活动又是如何作用?”之前,还需要落实另外一个相关问题,即戒烟的对象、以及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也是《手册》将要涉及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讨论到了这里,有人会觉得,戒烟本是件简单的、秃头虱子明摆的事情,有必要这么复杂吗?因为显而易见,吸烟就是区别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唯一行为。所以只要不再吸烟,放弃这个行为,并且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不就成功戒烟了吗何须费神考虑这些问题

 

其实这么想未尝不可,毕竟任谁都无权干涉戒烟者的戒烟自由。如果戒烟的成功率不是很低,或者戒烟不是太难的话,既然这样想,那就这样了。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戒烟这件事情太过蹊跷,极度的简单和愿望的极难实现这两个极端,都被这件事情给占据了,呈现出来的是“屡吸屡戒屡屡吸屡屡戒,日戒日吸日日戒日日吸”的窘境。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世上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戒烟了,我已经戒了一百多次。

 

就是说,从戒烟开始到成功,这当中一定存在着我们尚不了解的情况和环节。因此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委,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就成了必须要做的功课如何清晰、准确地把握戒烟的对象,就是做好这一功课一个至关重要的点。

 

即便是这样,可是此刻将要讨论的戒烟对象这一话题,其答案不就在眼前吗?就在刚刚还提到,吸烟是区别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唯一的行为,而这个唯一的吸烟行为不就是戒烟的对象和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吗哪里还需要再做其它的探讨

 

是的,吸烟确实是区别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唯一的行为,不过把吸烟行为看成是戒烟的对象和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却是非常不妥。因为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吸烟行为是一个典型的、由综合因素构成的行动。比如:如果只给一个无法动弹的、强烈渴望吸烟的人一支烟,他会说这是在逗他。如果再多给他一个打火机,他会说这是在损他。而只有把烟送到他的嘴里,并帮他点上火,让它用力地吸上一口,他会说这是真心关心他。

 

可见吸烟行为是一个只有在众多相关因素都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的行动。其中就包括:肢体动作、身体器官、烟制品、打火机、空气、吸烟环境以及渴望吸烟的念头等。而在这众多的因素当中,除了渴望吸烟的念头这唯一的因素之外,剩下所有的因素非吸烟者都同样具备。

 

显然把吸烟行为视为是戒烟的对象,就太过于笼统和模糊了,根本就没有方向性可言试想以这样一个不清不楚的目标去引领戒烟行动,戒烟者即使拥有再强大的戒烟愿力,也很难落实到实处,又怎么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而只有以渴望吸烟的念头,这个单一、唯一的区别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因素,作为戒烟的对象以及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戒烟行动才会是精准、有的放矢,其结果才会是有效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渴望吸烟的念头,无论在怎样的环境和情况下,他都是一个标准的非吸烟者。从这个角度讲,成功戒烟是一个关于如何令渴望吸烟的念头消失、以及遗忘的艺术

 

所以确切地说,戒烟的对象是戒烟者头脑中渴望吸烟的念头。戒烟者无论清楚与否,戒烟实际面对和作用的永远都是这个念头。而成功戒烟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令渴望吸烟的念头消失。

  

 


第四站:揭开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的真相

 

 

到了这一站,也就到了该较劲的时候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戒烟后什么都没有发生,既不难受,也没有要死要活的痛苦感,那么摆脱烟草依赖也就不算个事。或者说,只要清理了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这一障碍,成功戒烟也就万事大吉了。在这里,就将揭开“为什么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的真相。因此只要结结实实地过了这一站,离成功戒烟的大门也就不远了。

 

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两个铁定的事实,同时也是用于揭开真相最有力的依据:一个是不当的、相应的心理活动,才是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的出处以及始作俑者,与躯体中烟草成份、尼古丁的缺失没有关系一个是戒烟实际面对和作用的对象,是吸烟者头脑中渴望吸烟的念头。

 

首先来初步认识一下,何为不当的、相应的心理活动?

 

比如:当恐高的游客,行走在深山峡谷的玻璃栈道上时,那种胆颤心惊,腿肚子朝前,满脸的扭曲,呼吸急促,血压噌噌往上蹿的痛苦和狼狈相可是千真万确的。而这一切的反应,就是不当的、相应的心理活动的表现,绝非是玻璃栈道、以及深山峡谷作用的结果,与外部的事物无关。

 

比如:饲养宠物的人,一旦宠物丢失,会心急如焚、伤心,以及撕心裂肺般的思念等等,那可是相当的难受。如果重逢,甚至会喜极而泣。同样,这一切的反应,也是不当的、相应的心理活动的表现,绝非是宠物作用的结果,与宠物无关。

 

比如:当一个人受到赞誉、或者被斥责时,会出现自豪、得意或者愧疚、胆怯等反应。只是这些反应,并非来自赞誉或者斥责者、以及言语本身。因为无论是人还是言语本身,都不具有人产生情绪反应的作用。这些反应仍然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再比如:有钱了,人人都会很高兴、愉悦。只是这些反应,不可能是由钱物本身作用的。因为钱物本身并没有让人愉悦的功能不然那些在银行工作的员工,每天都会手舞足蹈起来。显然高兴、愉悦的心情与钱物本身无关这些反应还是相应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何为不当的、相应的心理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促使对“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不是由于烟草,而是心理活动作用的结果”的理解。因为理解的越是充分,就越容易看清楚成功戒烟的路径。

 

进一步讲,当一个人领会了戒烟后的不舒服、痛苦反应,其源头是出自大脑的不和谐,而非外部事物作用的结果之后,就拥有了通过自觉改变心理活动状态,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素养。

 

接下来将着重讨论,在戒烟问题上,不当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引发难受和痛苦的?

 

只要戒烟就离不开两个要素:戒烟行动、以及戒烟行动的具体对象。根据前面的讨论,其中的戒烟行动,就是约定俗成的依靠意志力,采用对抗、排斥和硬挺的戒烟方式,是纯粹的、看不见的心理活动。而戒烟的具体对象,就是渴望吸烟的念头,也是人们以往所说的烟瘾,是存储在大脑记忆功能当中的信息。

 

这两个要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属于意识范畴,是来自大脑内部的两股能量。尤其是渴望吸烟的念头,能量比较强大。关于这一点,通过一个量化分析就可以明了。

如果以每天吸食一包烟,吸完一支烟需要20次重复动作、6分钟来做量化分析计算的话,那么在一天中,渴望吸烟的念头、以及吸烟的动作就会累计出现400次;累计吸烟时间为120分钟。在一年渴望吸烟的念头、及吸烟动作累计会出现15万次;累计吸烟时间30个昼夜。

再有,吸烟的人都知道,开始戒烟的时候,随着生理、心理及环境的条件反射作用,念头就像潮水般地一波一波地向外释放,一个人几乎一整天一整天地被埋没在渴望吸烟的念头里。可见,渴望吸烟的念头在记忆的库存中,其能量是非常突出的。

到此可以清晰的看到:戒烟者以往的戒烟,无非就是动用意志力,以顶、扛、熬这样的心理活动,去作用能量强大的渴望吸烟的念头,如此在戒烟者的大脑里,便形成了一个事与愿违的、强烈的冲突心理,一个巨大的压力源。就如同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严重干扰了大脑这个能量场,从而表现出了难受、痛苦的压力反应。而这便是无烟可吸、以及戒烟后出现难受、痛苦的真相。

 

了解了真相之后,再来认识“无烟可吸就难受,及时吸烟难受感就会立即消失”这一现象,就容易理解了。以往人们一直以为,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及时补充了烟毒、尼古丁的缘故。可是真相告诉我们,因为及时吸烟,瞬间化解了事与愿违的冲突心理,消除了压力源之后,自然也就不难受了。试想: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因为远离混有焦油、烟毒、一氧化碳、以及pm2.5等浑浊的气体,而感到不舒服和痛苦呢?

 


第五站:悖论心理的陷阱

 


 

通过讨论知道,依靠意志力,采用对抗、排斥和硬挺这一约定俗成的方式戒烟,会形成强烈的冲突心理、以及巨大的压力源,严重干扰大脑这个能量场,导致难受和痛苦。然而这里又是一个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比如这样的问题:就算是知道了以往的戒烟方式会导致难受和痛苦,难道就不戒烟了吗?

 

如果说,按照以往的方式戒烟,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哪怕是一年半载,甚至是更长时间,渴望吸烟的念头最终能够消失的话,这也不失为是一条成功戒烟的路径。可是问题要比严重得多。因为以对抗、排斥的方式戒烟,除了会引起难受和痛苦之外,其中还隐藏着另一个更为险恶的陷阱——悖论心理。它所导致的后果是:戒烟力度越大,渴望吸烟的念头就越强,愿望与结果始终是背道而驰。

 

那么什么是悖论心理?是指在心理方面,当按照正确的逻辑推理或者活动,得到的却是一个矛盾的、相反的结果。

 

比如:理发师悖论有个理发师规定:我只给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可是当他自己拿起刮胡刀,要给自己刮脸的时候,却遭遇到了难题。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脸,他就成了给自己刮脸的人,按规定他不该给自己刮脸。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脸,按规定他又应该给自己刮脸。结果无论是刮,还是不刮,都是自相矛盾。

在这个悖论中,当理发师把对顾客的规定,反向作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出现自己不仅是规定的设定者,同时又是被规定规范的对象这样一个闭合环,这样理发师便给自己绕进了困境,成了一个被否定的对象,从而导致了悖论。

悖论的产生与自我指涉现象相关所谓的自我指涉是指 “作为总体的元素、分子和部分反过来直接指称这个总体,或直接用这个总体来定义”(引号部分引自:陈波.逻辑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7-238)。

而以对抗、排斥戒烟方式去作用于渴望吸烟的念头,其中的戒烟意愿与念头,都是意识范畴的内容,戒烟者作为当事人,既是渴望吸烟的人,又是戒烟的执行人,当二者彼此作用时,在心理及意识层面,便形成了自我指涉现象

可见依靠意志力,采用对抗、排斥和硬挺这一约定俗成的方式戒烟还会形成悖论心理。即越是用心、用力去戒烟,渴望吸烟的念头就越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强。因此这已经不是制造难受和痛苦的问题了,在冲突心理和悖论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按以往的方式戒烟,念头消失无望不说,还会让难受和痛苦没完没了,注定了这是一条完完全全走不通的死路。就像自己不能把自己提起来,不是意愿或者力量问题,而是方式本身不可取一样。




第六站:开启成功戒烟的大门
 



这里是成功戒烟之路的最后一站。如果你是用心地走到了这里,那么就已经具备了领取成功戒烟大门钥匙的条件。也就是说,你已经清晰地获得了如下的认知:

(1)成功戒烟的对象,是吸烟者头脑中渴望吸烟的念头。成功戒烟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找寻、或者建设一条令渴望吸烟念头消失的通路。

(2)、让吸烟者欲罢不能的是无烟可吸、或者戒烟后出现的难受和痛苦,其中的难受和痛苦不是源于烟草,而是源于对念头作用时产生的冲突心理。成功戒烟实际上就解决一个问题——确保戒烟后不出现冲突心理。

(3)、由常识可知,顺应渴望吸烟的念头,肯定是无法戒烟。然而依靠意志力,采用对抗、排斥和硬挺这一约定俗成的方式戒烟,不仅导致冲突心理,产生难受和痛苦,而且越是努力地戒烟,渴望吸烟的念头就越强,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就是说,戒烟难是陷入了一个,无论是顺应还是对抗;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无法走出的迷宫。

然而,当明了了上述三点认知之后,有人会更加迷茫:这哪里是领取成功戒烟钥匙的条件?这分明就是把戒烟的前后、左右的路都给断掉了。因为既要令念头消失,又不想出现冲突心理,这根本就无路可走,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没错,以上的三个结论,确实是把以往的戒烟路径给统统地断掉了。不仅如此,这个时候,更需要对以往的戒烟方式和观念彻底地绝望,不破不立,只有这样那条全新的、神奇之路才更容易得以显现。这就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对上面三个结论的认知,才得以认清戒烟迷宫的特性,也才有了如下这条走出迷宫的唯一出路,即《手册》所要分享的成功戒烟之路:面对渴望吸烟的念头(烟瘾),戒烟者要停止和放弃所有的回应,什么都不要做,干什么干什么念头来就让它来,念头去就让它去,让念头在找不到将自己激活的对立面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释放。

虽然知道了成功戒烟路径的内容,但对于如何踏上此路,以及实施“面对渴望吸烟的念头,什么也不要做”这一状态,还是会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毕竟对大多数戒烟者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首先讲,与“面对念头,什么都不要做”状态最为相像的,是非吸烟者的心态,而且这一状态不是由行动、或者努力获得的。因此要想准确实施和掌握“面对念头,什么都不要做”,还需要遵循一个原则——知非即离。

 

即当从内心深处、以及骨子里有了这样的领悟——任何对抗、排斥念头的企图、以及心理活动,都将引起冲突心理,并且是一条不通的死路之后,只要一警觉到有难受和痛苦感出现,就即刻将心理调整到非吸烟者的状态,不会再去做、以及关注与戒烟有关的任何事情。如此,念头便会在失去对立面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释放、衰竭直至消失,同时内心又不会出现丝毫的冲突心理。

 

关于这一状态的实施,还有一个检验标准。就是戒烟后心里不能有发堵、受累等不舒服感,这些都是对念头做出回应的体现。而对念头一旦有了回应,便会越陷越深,直至误入对抗、硬挺的迷路。因此轻松和愉快是“什么都不要做”状态的具体表现,是验证状态是否对路的标准。

 

接下来,再说说有关成功戒烟之路的特点:

 

1)、由于受心理、行为、躯体三方面条件反射的影响,刚开始戒烟的时候,念头的释放会是异常的凶猛,戒烟者会一整天、一整天被掩埋在其中很容易引起戒烟者的心理回应,从而被打回到戒烟的迷宫中去。所以戒烟者从决定开始戒烟的那一刻起,就只有立刻地、义无反顾地一个迈步,踏入到非吸烟者的心态中,不能有丝毫的迟疑、以及人为地留有一个从吸烟者变成非吸烟者的等待过程。因为只要有等待的过程,就一定会处于坚持、对抗和硬挺的状态中,这就意味着起步的时候,就没有离开过迷宫。如此就与成功戒烟无缘了。因此成功戒烟必须、而且只能是立即的。

 

(2)、因为成功戒烟的任务,就是建设一条即能令念头释放,又能躲避、或者消除冲突心理,没有了冲突心理,自然也就没有了戒烟后的难受和痛苦。因此成功戒烟必然是愉快的。

 

3)、有了上述两个特点,那么成功戒烟就一定是轻松的。

 

由此可见,《手册》分享的是一条立即、轻松和愉快的成功戒烟之路,同时也是一个调心和遗忘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促进理解和掌握“面对念头,什么都不要做”的要领,再解答几个相关问题。

 

(1)、戒烟后,念头要多长时间可以消失,以及何时才能成功戒烟?

 

对一个正准备戒烟的人来讲,能提出这类问题,说明还是把自己定格在吸烟者的位置上,这就意味着心中依然还保留着“我是吸烟者,但我要变为非吸烟者这样的冲突源,作用上还是一种回应,离纯粹的非吸烟者心态还有段距离。因为这类的问题,对于非吸烟者来讲,没有丝毫的指导意义,根本就不值得过问。

 

(2)、可不可以把“面对念头,什么都不要做”理解为一种注意力转移?

 

靠转移来缓解戒烟后的难受和痛苦,有一定效果,治标不治本因为转移必然是心有所指,等于是对吸烟者身份的一种承认和肯定,这还是没有跳出迷宫的范围。因为真正的非吸烟者哪里需要什么转移?因此说,“面对念头,什么都不要做”不是一个行动的结果,而只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也就是非吸烟者心态。

 

(3)、能不能说,“面对念头,什么都不要做”是一个成功戒烟的方法?

不能把“面对念头,什么都不要做当成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这样就归类到了否定吸烟行为的那一面。如果面对念头,时刻告诫自己什么都不要做,这本身就是一种回应和对抗,一不小心会陷入到吸烟的迷宫中。因为“什么都不要做”是超越了“要、还是不要;吸、还是不吸”这种选择性的心理层面。就是说,戒烟者只要进入到非吸烟者状态,便意味着所有的戒烟工作就已经结束了,再忙三忙四,就与吸烟者无异。烟瘾不用戒,更不需要除。


 




结束语:

到此为止,《手册》已经伴你走过了从认知纠偏,到开启回归的大门这样一个旅程。由于路途曲折坎坷,水平有限,未必尽到一个合格导游的职责。因此对于《手册》的不当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作为一名曾经的吸烟者,以前特别羡慕那些极个别的、平日里视戒烟如同戒饭一样的不可思议,不过由于机缘巧合,在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情况下,忽然有一天轻轻松松就把烟给戒掉了的人。然而在这里,通过对《手册》的了解,对成功戒烟路径的把握,你也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戒烟者,而且会更加稳妥。因为这其中的缘由不是机缘巧合,而是自己智慧的使然。

吸烟行为作为健康的一块短板,一直在让生命白白地流失。因为终身吸烟会平均减寿十年。如果能成功戒烟,便可以为自己的生命免费充值。戒烟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吸烟者朋友们,是到了该戒烟的时候了。

最后,诚心感谢你的阅读!感谢你对健康的关注!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会员登录   |   网站地图   |    管理登录

地址:北京市亦庄天宝园6里6号楼101   电话:(010)67804214

传真:(010)67804204   邮箱:tthdrc@sina.com

主办单位: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京ICP09017700号-2   技术支持:中科服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